流言
“装修完的新家闻不到味儿,就是没甲醛了”
许多人在房子装修完后,走进家中若闻到刺激性气味,首先会想到“甲醛超标了”;而当一段时间后闻不到这种刺激性气味时,又会觉得“甲醛都散完了”。
流言分析
这种说法缺乏严谨性。
从化学性质上看,甲醛本身是无色无味的气体,在低浓度时几乎难以察觉。所以,有刺激性气味并不代表有甲醛,而闻不到气味也不意味着没有甲醛残留。“没味儿”通常只是表示污染气体的浓度有所降低,而非屋内不存在甲醛。而且,不同人的嗅觉敏感程度存在差异,有些人对污染物的气味较为敏感,而有些人则相对不敏感。
新房装修后,人们往往面临除甲醛这一难题。很多人进入新装修的家闻到刺激性气味,便认定“甲醛一定超标了”,从而想尽办法去除醛,甚至衍生出“甲醛焦虑”这一说法。
然而,新家里的刺激性气味是否都是甲醛呢?市面上流行的除甲醛偏方又是否可靠呢?
新装修房子里
难闻的味道都是甲醛?
与传统认知不同,从化学性质来看,甲醛虽然是无色无味的气体,在低浓度下难以被感知,但当其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,会与空气中的水氧分子发生反应,生成醛酮等有机化合物,这些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刺激性气味。
高浓度的甲醛会刺激人体黏膜组织,长期接触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和呼吸系统损伤,比如眼睛红肿、流泪,嗓子疼、咳嗽等,还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,这也是人们谈“醛”色变的原因所在。

但新装修房子里难闻的刺激性味道并不都是甲醛味儿。一般来说,相较于甲醛,那些更明显的味道大多来自苯、甲苯、二甲苯等苯系物,氨气,氡气,以及总挥发性有机物(TVOC)等。
苯系物污染主要来源于合成纤维、油漆及各种油漆涂料的添加剂和稀释剂、各种溶剂型塑胶剂、防水材料等。氨气主要来源于建筑主体混凝土中的抗冻添加剂。氡气是一种放射性气体,无色无味且难以察觉,通常源于砖沙、水泥等。TVOC污染的主要来源则是涂料,准确来说是涂料中常用的有机溶剂,如二甲苯等芳香类有机物、甲乙酮等酮类有机物等。
我们进入新居时所说的“甲醛味儿”,大多是这些有害气体的混合气味,是一种类似油漆味、汽油味儿和厕所味儿组合而成的味道,而不单单是甲醛的味道。不过,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甲醛就可以高枕无忧了,这些混合在一起的有害气体除了会损伤呼吸道和黏膜,易导致肺部疾病外,还可能产生神经毒性作用,甚至像甲醛一样存在促癌风险。
因此,当我们为新装修的房子去除异味时,不仅仅是“除甲醛”,还需要一并去除这些污染物质,这样才能安心入住。
新房里没味儿
就没甲醛了?
前面提到过,由于甲醛是无色无味的气体,所以从理论上来说,有刺激性气味不代表有甲醛,闻不到气味也不代表没有甲醛残留。“没味儿”一般只意味着有刺激性气味的污染气体浓度降低了,并不能表明房子里没有甲醛。况且,人的嗅觉阈值各不相同,有些人对有害物质产生的异味不太敏感。
尽管甲醛属于易挥发的物质,但部分人造板材、胶黏剂的透气性较差,会产生较长的释放周期。在夏季或北方有供暖的冬季等条件下,温度升高会加快污染物质的释放;而在扩散条件较好、温度适宜的情况下,污染物挥发速度会变慢,也就更难通过气味来判断建筑材料中的污染物是否已经完全挥发。

正因如此,近年来有人通过使用甲醛探测器来识别屋内甲醛浓度,但这种方法其实并不可靠。
一般来说,家用甲醛检测仪是利用半导体或电化学传感芯片,使其与空气中的甲醛等污染物发生反应产生电信号,再根据信号大小换算出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。在使用这类仪器进行测量时,空气的流速、湿度、温度,以及环境中的其他气体等因素,都会对测量数据产生极大的影响。
所以,无论是单纯依靠嗅觉来判断,还是使用网上购买的家用检测仪来检测甲醛,都不太可靠。如果入住前一定要进行检测才能放心,建议联系正规检测机构。
如何科学去除
新房里的污染源?
一直以来,人们为了去除房子的污染源想尽各种办法。除了常见的竹炭包、绿萝、柚子皮、绿茶和醋等物品外,市面上还有一些看似更高科技的“除醛罐头”之类的产品。然而事实上,这些东西大多没什么效果,柚子皮和绿植的说法更是以讹传讹,活性炭虽然有一定的吸附效果,但达到饱和状态或温度升高后,污染物会再次释放。
真正有效的方法其实很简单——开窗通风。
开窗通风能够使室内的空气快速流动置换,从而有效减少单位空间内的污染物浓度。

新房通风建议在软装硬装全部完成并置办家具后进行。通风时,橱柜、抽屉也要打开,因为高温可以加速污染物挥发,所以室温最好高于……夏季是污染物释放量最高的季节,也是比较适合“散味儿”的季节。
甲醛易溶于水,如果条件允许的话,通风时还可以多开加湿器,同时用水清洗新置办的织物,如窗帘、布艺沙发罩等,以减少房屋内甲醛的挥发量。
除了甲醛之外,对于苯系物而言,其味道较为明显,挥发周期也较短,一般来说通风半年左右就可以挥发掉。
需要注意的是,现在很多房子配备有新风系统,但在新房“散味儿”这一问题上,新风系统由于空气置换速度有限,只能起到辅助作用,不能完全替代开窗通风。而且,入住之前一定要更换新风系统的滤芯。
照“谣”镜
包括甲醛在内的化学类谣言一直是谣言传播的重灾区。辨别这类谣言一是要关注权威信息源,二是要了解化学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实际用途,避免被夸大或歪曲的谣言误导。三是要警惕谣言的常见伎俩,例如有些谣言会夸大化学物质的功效,声称某物质可以“除甲醛”“分解甲醛”等。实际上,这些说法往往缺乏科学依据,还有些谣言会利用化学专业词汇进行包装,甚至引用“专家”观点,以增加迷惑性。